分答火了,知识变现是否迎来春天?

浏览:1093 发表时间:2016-06-17

  自从王思聪在分答平台以“网红,投资人,哲学家”标签开了账号,无愧于网红title,他在分答上已累计回答了32个问题,总收入超25万元。分答似乎在一夜之间刷了大家的屏。

分答1.jpg

  作为由知识技能共享平台在行衍生出的付费语音问答平台,分答的出现可以看成是从小众到大众、从严肃专业到娱乐猎奇的“贴地气”之举。所有人都可以向所有人提问。回答者设定自己的价格,限制在1块到500块之间,然后通过对其他人问题的答复得到这笔钱——必须是语音,时间被限制在60秒内。除此之外,这个产品设计了“分成”机制:当回复者的语音被其他人“偷听”时,提问者与回答者都可以得到0.5元。

  问题千奇百怪,从“智齿需不需要提前拔掉”到“能浅显易懂的解释一下量子物理吗?”热门榜上的问题一般会有三位数的“偷听“,这意味着提问者与回答者都至少通过分成收到了一笔打车钱。当然,除了知识,也不缺八卦。

   分答平台上的名人正迅速变多,如今的名单随便列几个就有李银河、刘慈欣、张泉灵、郎咸平,以及papi酱、章子怡、佟大为、海清、张译等。不仅如此,分答最近推出的APP的启动界面是这么写的:“值得付费的语音问答十万知识网红等你来问”。

  因此,与其说是一大波名人明星、网红向分答袭来,不如说是加V正成为分答所引导的运营趋势。“免费思维”仍旧当道的今天,知识变现的道路是否平坦?

  问答并不是一个新鲜模式。AMA——Ask Me Anything从Reddit时代就已经开始出现了。分答的讨论从去年12月开始,姬十三想把一个更轻的模式带到在行。“最开始给我们启发的是一款美国产品TipTalk,这是一款明星通过语音和照片与粉丝互动的产品,也会收钱”,姬十三说,“但这个产品都是粉丝讨论八卦或者索要照片,传播机制不是那么的好。”

  直到今年4月,分答的形态才在一次脑暴会中完全确定下来。最新的数据是有50%的问题都被回答了,而分成机制也促进了提问数量的增长,让这个平台里的玩家都能持续获得类似版税的收益——只要内容能持续发行,就能有收入。第一批KOL是从在行引入的,而在昨晚上的暴增之后,许多他认为不那么好搞定的KOL也自己加入了进来——更快和更轻的变现方式,确实更具有吸引力。

  这不得让人想到前两个月同样在朋友圈刷屏的值乎——一个被知乎两三天开发出来的付费知识产品。对此,姬十三的评价是“风马牛不相及。值乎更独立,像是知乎的一次Campaign,而分答是在行产品线的补充。”

  但知乎和在行越来越像直接竞争对手了,尽管姬十三认为“分答”的对标是线上版的奇葩说或者有140字限制的新浪微博。

  目前为止,两家公司都在想办法把知识变现,但依然困难重重。

  在行是一个新的尝试,但上线一年来,它的瓶颈越来越明显——规模化和标准化都难以建立。对于一个无法标准化,也很难从评价中获得质量参考的产品,愿意付几百块钱的用户并不算多。

  而知乎开始尝试发行自己的付费电子书《一小时》系列,他们还在做一个授权功能,用户可以直接通过知乎授权自己的内容被媒体付费转载,从而让自己获得收益。但对于“到底怎么赚钱”这件事,也很难说知乎已经摸着石头过了河。

  知识技能分享属于分享经济,但基于目前的市场环境和用户观念,相较房子、车子之类的共享,知识分享能否实现长期、稳定的变现并不好说,同时,类似分答的模式,其放大的也只是部分群体(比如明星名人)的价值。普通人的参与热情能否维持也是个未知数。

  当我们回头看曾经爆红的APP如脸萌和魔漫相机,或者说讨论所谓爆款的命运时,其实看的是一款产品的生命周期以及有无可持续的变现模式。产品生命力,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其产品定位、用户定位,以及是否满足用户刚需、能否轻易被同类产品替代。

  对于如何避免“分答”成为下一个瞬间爆发、后继无力的朋友圈爆款这个问题,姬十三显得有点谨慎,没有告诉我接下去的推广计划,而是想“等等看结果再说”。

  不管怎样,关于知识分享平台的盈利探索,我们可以在知乎的“知乎Live”、值乎产品上看到类似的思路。市场前景尚不明朗,“分答们”能否成为突破口,还是将昙花一现,都还要交给时间继续考验。我相信知识的价值,也相信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此付费,但如何真正让它产生持续稳定的收益,这个答案或许确实还需要再等等看。


咨询电话 40066-40068

售后邮箱 kf@huixin.com

在线QQ 1472189351

预约服务 BOOKING
(方便客服与你联系)
(同行业的网站你觉得那个做得比较好)
预约服务 BOOKING
预约成功

您已成功预约E8云官网建站服务,我们客服人员会稍后电话回访您,请保持电话畅通。

返回